正在阅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转载 2019/09/20 11:43: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赵娟 282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摘要: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70年栉风沐雨。70年来,勤劳的开州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谱写出一段段华美乐章。纵观今日开州,全区经济实力增势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呈现出一片蓬勃欣荣之景。

风雨兼程七十载 不忘初心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70年栉风沐雨。70年来,勤劳的开州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谱写出一段段华美乐章。纵观今日开州,全区经济实力增势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呈现出一片蓬勃欣荣之景。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大地百废待兴,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极低,综合实力十分贫弱。通过70年的艰苦奋斗,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49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72元增长到2018年的40068元。 

图1 1949-2018年开州区GDP及增速情况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49_443_243_161

70年来,开州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艰苦探索,走过一段段艰辛历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一)道路曲折艰难前行。1950年至1977年,历届党委政府面临“一穷二白”的区情,摸索向前发展。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全面实施,规定任务超额完成,为开州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4%。1958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诸多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低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减9.9%。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和巨大损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2.3%。虽然30年间经历了各种挫折,但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建设依然取得一定成就。1977年开州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较1949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49年的1.6倍,地方财政收入1481万元,为1953年的2.0倍,年均增长31.1万元。 

(二)改革开放高速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迈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阶段。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开州发展步入正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重庆直辖后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期,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开州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3.09亿元猛增至2018年的473.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54倍,年均增长11.4%;特别是2003年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3.8%,其中2011年增速达到18.3%,为直辖以来最高增速。2018年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40068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49.6倍,年均增长11.1%。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17亿元,分别为1953年、1977年、1996年的560倍、278倍、41.1倍。

二、经济结构数度革新,协调发展方兴未艾 

(一)产业结构日臻优化。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州产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49年的71.9:12.7:15.4调整为1978年的63.1:18.8:18.1。直辖初期开州三产结构比为43.0:27.7:29.3,经过20年的发展,2018年三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3.4:46.9:39.7。从总体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6%,比1949年提高58.5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4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顺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三”调整为2018年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实现了向较高层次的跨越,优化升级成效明显。

图2 1949年、1978年、1997年、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304_414_245_195

(二)非公经济发展迅猛。新中国成立起初30年,由于片面的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私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为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随后开州依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大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当前,开州区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非公经济比重逐步扩大,已经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边天”。2018年全区非公所有制经济增加值313.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6.2%,较200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三、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现代农业不断推进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70年来,开州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0.72亿元,到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上升至2.33亿元,是1949年的3.2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涉农政策、法规的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政府对农业的持续投入,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09亿元,为1978年的41.2倍。第一产业增加值63.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5.1倍,年均增长4.5%。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种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57.21万吨,油料产量2.57万吨,生猪出栏101.5万头,家禽出栏622.4万只,水产品产量3.06万吨,分别较1949年增长了2.1倍、12.8倍、5.9倍、15.3倍、327倍。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由1949年的25.8:1调整为2018年的3.1:1。2018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8%,较1949年下降9.4个百分点。畜牧业实现多点发展,肉产量中猪肉比重为75.3%,较1977年下降14.2个百分点,牛羊禽肉比重逐年提高。 

图3 1949年、1978年、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562_340_244_155

(三)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在传统农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开州区现代农业建设同步推进。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科学培育优质产品,现代农业建设硕果累累。魔芋、中药材、绿色蔬菜、茶叶等独具开州特色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现代化的“江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获批创建,竹溪柑橘博览园、郭家葡萄观光园、厚坝田园综合体等“三园三区一体”形象初显,15个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水产养殖场建成投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面积扩大到128万亩,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5%。“开县春橙”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厚坝火龙果、赵家竹山香米评为市级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更广,市场竞争力更强。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工业经济蓬勃发展。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仅0.35亿元,1977年为0.81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9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81亿元,较1949年增长37倍,较1977年增长15.8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园区的建成使用,大批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开州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工业增加值116.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371倍,年均增长17.3%。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6%,较1981年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重要程度进一步强化。通过近20年的大力发展,目前开州形成了以能源、建材、食品、轻纺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图4 1981年-2018年开州区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562_778_245_177

(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开州工业园区,标志着开州工业进入集群化发展阶段,同时开州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开州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区三园”的空间布局,园区主体地跨两街一镇。截止2018年入驻企业102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7.1%;实现工业增加值36.75亿元,解决就业2.5万余人。开州工业园区为全市12个智慧园区试点之一。 

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欣欣向荣 

(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由于政策原因,1950年至80年代初期,社会商品及服务贸易主要由国有和集体单位垄断。改革开放后,个体和私营经济挣脱桎梏,社会消费不断释放,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显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服务业迅速发展,消费市场购销两旺,社会服务多样,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四十年来,开州区商贸、服务各行业均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8.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141倍,年均增长14.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6.8%、13.7%、12%、14.3%、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7%,较1981年提高21.6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欣欣向荣。一是消费总量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开州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总量持续扩张。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2亿元,是1949年的2559倍,是1978年的245倍,70年年均增长14.7%。二是市场体系日益完善。2018年末,全区商贸服务设施总面积360万平方米,乡镇农贸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3个,经营面积达25.3万平方米,其中亿元市场3个。开州大市场、工业品市场、吕氏春秋等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成熟运行稳定,新世纪百货开州商都、大时代购物中心、亿丰国际商贸城、假日国际商业广场等新兴商业综合体先后投入运营,市场层级不断提升。 

六、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基础设施突破性发展。一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公路交通方面,先后建成万开路、开梁路、开云路、开城路、万开高速、开开高速,对外交通持续改善。城区通往各乡镇公路全部硬化、油化,行政村通畅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均达100%,居民出行方便畅通。截止2018年底,全区公路里程8010公里,是1956年的129倍,是1978年的13.8倍。水运交通方面,开州港建成使用,运营良好。二是邮电通讯飞速发展。2018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16.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7.7万户,分别是1998年的5倍、409倍;互联网宽带用户33.53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99.76万户。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95亿元,是1998年的35.8倍,是1978年的3598倍。三是保障设施日趋完善。水利方面,已建成城市自来水厂2个,日生产能力8.8万立方米;农村饮水工程11096处,年供水能力8937万立方米,农村集中供水人口141.82万人,集中供水率93%;蓄水设施20540座,蓄水总库容3.12亿立方米。能源方面,目前区内有各类型发电企业50家,年发电量24.24亿千瓦时。城乡电网经过多次升级改造,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社会燃料供给主要以天然气、液化气为主,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场镇全覆盖,并持续向村庄延伸。 

(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市面貌展露新颜。20世纪末,老县城建成区不到5平方公里。直辖后,历届党委、政府以三峡移民搬迁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移民新城。经过20年的建设积累,形成了以开州大道、南山路、滨湖路为主干道的城市道路网络,城区面积逐年扩大。2018年底,城区建成面积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面积较老县城增长6.4倍,常住人口增加近28万人。城区扩容同时,各类公园绿地先后建成开放,人居环境日益优美。2018年底,城区共有公园8个,公园面积544.7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76公顷、绿化率41%。各类高层建筑相继拔地而起,2007年至今各类开发商共修建住宅小区28个,60米以上高层住宅超过300栋,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如今开州城区大道通衢、广场如砥、园林成韵、楼宇流光,美丽宜居滨湖城市基本成型。二是乡村环境显著改善。目前,农村住房以钢筋混泥土、砖木结构为主,农村住房质量显著提高。行政村公路畅通率、电话网络覆盖率、村卫生室建成使用率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现,森林面积迅速扩大,2018年底全区森林面积19.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1.8%,较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32.5个百分点。 

图5 开州区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情况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1075_515_244_159

七、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一)居民收入成倍增长。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从工资水平看,人均工资成倍增长。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均年工资326元,城镇集体所有制人均年工资462元。1997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4248元。2018年,非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70029元,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42959元。从居民收入看,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元,1997年为1481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43元,分别较1978年、1997年增长了157倍、8.1倍,40年间年均增长13.8%。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45元,较2002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10.9%。居民储蓄同步增长。20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达到482.06亿元,是1997年的35倍,年均递增19.5%。 

(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温饱有余再到迈向小康的根本性转变,消费结构变化明显。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500元,比2000年增长3879元,增长6倍多;人均衣着消费636元,是2000年的10.9倍;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558元,较2000年增长11倍;人均住房面积55.7平方米,较2000年增加14.9平方米;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6%,较2000年下降11.8个百分点。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2555元,比2008年增长1.7倍。消费层级不断提升,智能家电、汽车等享受型消费品日益普及。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持续增长。1992年调查显示每户居民平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150.9元,而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1667元和880元。

图6 开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情况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1331_379_244_180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70年来,开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容量、优化师资队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成效显著提高。2018年底,全区学校共计396所,其中高中阶段学校12所,义务教育学校176所,幼儿园20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人数达16046人,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13.1、2.0倍;在校学生24.74万人,其中义务教育16.06万人。2018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达2133人,清华北大上线7人。 

(二)文体事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州大力兴建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机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截止2018年,全区有博物馆1个、规划展览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56.45万册(张);各类体育场(馆)18个、游泳池(馆)12个、固定看台灯光球场25个,拥有运动员992名、教练员91名、等级裁判员134名,全年获得市级以上奖牌(比赛项目)64个。各类文体设施的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丰富城乡居民文体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提供了基础平台。社会文化事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济效益凸显。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占全区GDP的1.32%。 

(三)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医疗卫生资源极度缺乏,全区卫生机构仅1个,床位仅5张,初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仅262人。通过近30年的发展,1978年开州卫生机构数达到163个,床位数1413张,卫生技术人员1946人。改革开放后,卫生事业更是发展快速,见效颇丰。2018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06个,床位7762张,卫生技术人员5393人。开州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中医院创建“三甲”通过市级评审。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疑难重病才到区级以上医院的诊疗机制。开州已形成了以区级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街道)、村居全覆盖,公立、私营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卫生服务体系。 

 (四)社会保障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基本没有建立任何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成型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险制度相继实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救助、慈善救助等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为民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8年,全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0.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4.0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8.78万人,居民医疗保险142.8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45万人,生育保险5.2万人,失业保险3.94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67亿元,医疗救助金1.09亿元,特困救济金1.19亿元。 

002c61280acb44e1b1c9c8c9b5aadb46

九、聚焦扶贫成效显著,按期实现脱贫摘帽 

(一)扶贫工作有序推进。1984年启动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解决人民吃穿、改善基础条件、聚焦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工作。1986年全区有建卡贫困户4.72万户18.4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4.8%。1987年-2014年,全区依次实施“二六”温饱线扶贫、“四一八”越温达标扶贫、“三一八”扶贫攻坚计划、“四三二一”扶贫工作,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缺衣缺粮等现象得到缓解。1997年起,重庆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开始对口扶贫开州,2002年开州成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扶贫举措进一步细化,扶贫成效进一步显现。2014年年末贫困村共135个,贫困人口11.92万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10.4%,较1986年下降4.4个百分点。 

(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开州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落实产业、就业、住房、教育、健康、金融等帮扶政策。四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5.52亿元,落实教育资助49.7万人次,落实健康扶贫医疗政策报销8.4万人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2万户,改善饮水状况惠及52.58万人,新改建村级公路2346公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16.3万亩带动脱贫1.73万户6.13万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839户次2.26亿元,开展贫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6.36万人次实现5.2万个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四年累计脱贫人口13.45万人,2018年末贫困人口1.13万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0.99%,较2014年下降9.41个百分点。2018年,开州区以“0漏评率、0.04%错退率、1.73%综合贫困发生率、93.48%群众认可度”的佳绩,高标准通过国贫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如期摘掉三十多年的“贫困帽子”。 

图7 开州区贫困人口及占比情况

e8dccf1119b77ce9612c39d7f44d9d67_img_1846_318_243_170

十、移民迁建圆满完成,后续帮扶持续增效 

(一)安置移民安稳致富,设施复建全面完成。开州移民工作因三峡工程而生,从1992年开始至2008年历时17年,开州始终坚持城迁与农安同时抓、搬迁安置与安稳致富同步走,大力实施移民攻坚工程,顺利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截止2012年底,城乡累计实迁移民16.93万人,其中市外安置2.58万人,市内区外安置0.61万人,区内安置13.74万人;遍布全国26个省市的外迁移民人均占地1亩左右,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生产生活环境比搬迁前有较大改善。内安农村移民人均耕地达到了安置标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比搬迁前增加10余平方米。复建各类移民房屋471万平方米,完成企业结构调整134户,其中迁建49家,关闭36家;复建公路98.25公里,渠口向阳大桥、镇安风箱坪大桥、赵家长安大桥等移民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二)对口支援成效显著,后续帮扶持续增效。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确定天津、江苏、辽宁三省市的10个县、市、区对口支援开州移民工作,1994年,四川省省属23个厅、局、院校和成都、自贡、德阳市27个单位支援开州。通过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开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北街”“德阳中学”“中石油希望小学”、文化馆、图书馆等都是对口支援的结晶。截止2018年年底,累计接受对口支援项目298个,实际到位资金21.08亿元(含无偿援助资金)。2004年起,国家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库区发展。截止2018年底,开州区累计实施三峡后续项目360个,到位资金50.95亿元,累计到位库区基金4.5亿元;累计发放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36亿元,发放城镇移民困难扶助资金4.35亿元;累计培训移民11.64万人次,解决城镇移民就业2.06万人,共计1.07万名占地移民参加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0年的风雨兼程,开州人民不断奋进拼搏,成就了开州新跨越;70年的荆棘遍布,开州人民不折不挠,创造了帅乡大地的勃勃生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开州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同心戮力、勇于担当、求真务实、沉心静气、夙夜不懈的精神面貌,推进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开创新时代开州发展新局面! 

注:1.因时间跨度较长,部分指标以查阅最早年份数据为基期作对比。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指标为当年现价绝对额,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本版文字由重庆市开州区统计局提供)

86150fdefee44b918743b9aa13a03fd0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