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今日话题 | “周口丢婴事件”是“狼来了”?别神话公众热情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国内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今日话题 | “周口丢婴事件”是“狼来了”?别神话公众热情

转载 2019/05/23 10:05:5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话题 作者:丁阳 931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文 | 丁阳

“河南周口婴儿丢失事件”,以被揭开狗血、离奇的真相而告一段落。不意外的,很快就出现了一些诸如“公众善意经不起狼来了”的言论,跟不久前“女大学生打车后失联事件”、“乐清男孩失联事件”引发的舆论类似,都在指责当事人耗费“公共善意”和“公众热情”。再一次声明,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两起“丢婴事件”都不宜用“狼来了”来形容

“法治社会,公众善意经不起屡次的‘狼来了’!‘消费公众的善,即为最大的恶’。虽然我们这个社会善良的人占大多数,但一旦这样恶意消费善意的事越来越多,最终失去的不单是人们的同情之心,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周口丢婴事件”反转之后,上述“狼来了”的声音广泛见诸报端,很多网友也严厉谴责男婴母亲,并在指责其耗费公众同情心的同时,对其狗血的家庭伦理剧情予以了强烈抨击。而去年曾引发高度关注,剧情颇为相似的“乐清男孩失联事件”,自然也被翻了出来,作为了第一声“狼来了”,此次事件则为第二声。有道是“事不过三”,一些舆论担心,当下一次类似求救的情况再次发生,谁还会伸出援手?

且不谈是否真的会“事不过三”,我们不妨深入讨论下,把“乐清事件”与“周口事件”比作“狼来了”,是否真的那么合适。

先来看看“乐清男孩失联事件”。在事件引发关注期间,有说法是,包括民间救援队等社会志愿者加上孩子所在村的村民,估计此次参与搜救的社会力量有2000多人。而在微博话题榜上关于“温州11岁男孩失联”的话题有13.9万条讨论、3.2亿阅读量,有10多条寻找黄某的微博视频点击量超过一百万,最多的一条达到了1950万。

而据警方通报,该事件是由于男孩母亲因与在外经商的丈夫存在感情纠纷,为测试其丈夫对其及其儿子是否关心、重视,蓄意策划制造了该起虚假警情。

这样一个“无厘头”的事件肇因,消耗了如此多的社会热情,看起来无疑就是“狼来了”。然而细想一下,这个事件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是男孩母亲一人之力吗?并不是,实际上是被蒙在鼓里的男孩父亲一方,为找回丢失的孩子在努力奔走,不段提升悬赏额,其焦急之情被媒体传播之后,感染了公众舆论,才引发了这么一个巨大声量的事件。对于这一点,男孩的母亲也是始料不及的,在事件闹大之后,她已经无法控制了。

所以,尽管男孩母亲是该事件的始作俑者,但造成“狼来了”的人,很难归结到她身上。真要归纳原因的话,倒不如说,“公共热情”这么一个东西本来就有巨大的盲动性,再加上社交媒体时代“滚雪球”的传播机制,才有了“狼来了”一般的效果。

这次“周口丢婴事件”也一样,按照最新的说法,事件是因为孩子母亲与他人有婚外情,母亲为了让孩子生父(即婚外情对象)得到这个孩子,才一起策划了这么个事件。显然,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关注,也并不是策划者的本意,而且,策划之所以没得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闹大了”——媒体大规模关注,明星转发寻人启事,网友一传十十传百,警察高度重视,最后才“嫌疑人自称迫于压力通过电话向周口警方自首”。

事实上,同样被蒙在鼓里的婴儿名义父亲一方,才是让事件引发关注的重要因素,其在镜头前呼喊“不管你是谁、照顾好孩子”的情景博得了很多同情。

这样的情况,真的适合用“狼来了”来形容吗?

“公众热情”具有强烈的盲动性,人们应当认识到将其“驯化”的必要性

笔者之所以要仔细辨析“周口丢婴事件”与“乐清男孩失联事件”,是想提醒大家,要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公众热情”这么一个东西。当然,一些媒体说的是“公众善意被透支”,但事实上,“公众善意”只是“公众热情”的一种包装,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情,有一个好名声,正如“人肉搜索”很多情况下会被合理化为“舆论监督”一样。

但客观来看待,“公众热情”到底最后呈现为善意还是恶意,并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的,“人肉搜索”一旦掌握不好,就会成为“舆论暴力”。说到底,“公众热情”最原初的动力,是可以包含很多种情绪的,有善良、公平等正面情感,有好奇、八卦等偏中立的情感,但我们无法否认,也有盼别人倒霉、想发泄骂人等负面情绪,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公众热情”还有巨大的盲动性,“先入为主”、“不讲逻辑”、“屁股决定脑袋”等会发生在个体身上的认知缺陷,同样也会反映在“公共舆论”上面。

“公众热情”的传播形成机制,也并不全然是正面的因子。前不久的“女大学生打车后失联事件”,之所以引发那么多关注,与“女大学生”引发的过度联想是分不开的,但事实上当事人不过是心情不佳走散了两天不愿意开电话,耗费巨大社会资源非其本意,不应当对其过度指责。

不妨拿今天发生的事情来说吧。今天早上,广州的一起车祸在微信上大面积传播,其中,关于一个光头男子的两张图片引发了大量了关注,乍看之下,就像是他在碰瓷一样。幸好,在“人肉搜索机器”没发动之前,光头男的情况就得到了澄清。媒体确认,该男子为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首席新闻主任黄伟强,其确实受伤已被送医,因其曾站起来就说他是“碰瓷”是靠不住的。

被指责为“碰瓷”的黄伟强

然而“碰瓷说”在得到澄清前,确实已经大量传播了,这再也典型不过地反应了公共情绪的盲动性。确切的说,体现了公共情绪也能呈现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所说的“快思考”——人们思考问题有两种系统,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今天下午另一起事件“王源吸烟”也有类似之处。尽管在室内吸烟违反了北京市的相关规定,但一个成年人在私人场合抽烟这事说破天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作为公众人物的负面新闻中,可以说是再小不过的那种,但这事硬是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以多种形式上了热搜,因为这事确实引发了“公共热情”,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得不说,很多人就是盼着流量明星倒霉,任何负面都会被放大。类似这样的,一些年轻人身上体现的“负面公众热情”,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比如反映在对吴亦凡、蔡徐坤的网络攻击上面。

所以,不要去神话“公众热情”这个东西。我们已经看到太多“公众热情”盲动的事例。记得去年的“泳池起冲突家长到单位闹事,德阳女医生不堪压力自杀”事件吗?开始舆论清一色谴责女医生的丈夫对孩子使用暴力,而女医生自杀之后,又清一色谴责“熊孩子耍流氓”,“熊孩子家长逼死女医生”了。但这个是非对错到底如何,远远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

并不否认,“公众热情”对于促进社会的真、善、美,有巨大的作用,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公众热情”的复杂性。当年“彭宇事件”后,据称在街上愿意“扶老人”的人大量减少了,人们变得冷漠了,这个“锅”被分给了南京法官。但如今,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人们之所以变得冷漠,事实上是因为“公众情绪”对彭宇案做出了不理智的回应。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如今、未来都会大量存在。

而人们应该去做的,是想办法对不理智的“公众热情”进行纠偏,而不是对其“神话”。笔者愿意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人们能够分清楚“丢婴事件”到底是不是“狼来了”,能够对婴儿母亲和父亲的做法进行区分,能够在类似事情再次发生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第4496期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