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八旬老人想回开州祭拜父亲 热心市民助其圆梦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八旬老人想回开州祭拜父亲 热心市民助其圆梦

转载 2018/06/28 15:11:0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叶娟 2679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54e8ebcebf040a67eb3cd152541afb72_img_190_900_297_168


王渝(右一)与谢盛堂后人一起合影

“有生之年我想再回开县找到父亲的墓,为他献上一束白菊,倾诉我对他的思念。”83岁的谢芳蓉退休前,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工作,每次听到身边讲四川话的人,她总会想起父亲,以及父亲的故乡——开县(今开州)。

2017年10月,市民王渝得知这个消息后,经过多方打听,奔波两月有余,帮助谢芳蓉老人圆了梦。在走访查证的过程中,王渝和谢芳蓉还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帮八旬老人圆梦

“前不久,我在北京一所老年公寓遇到了一位婆婆,她说她父亲是重庆开县人,托我帮忙打听她父亲的坟墓。她年纪大了,态度诚恳,让我感动,但我到哪里打听得到呢?”去年10月,王渝从朋友口中偶然得知,83岁的谢芳蓉婆婆有个愿望,就是有生之年想再次回开州找到父亲的坟墓。

王渝主动提出:“我的时间多,又喜欢在乡下跑,这事儿就交给我。”

“父亲过世时,我与母亲一起回到开县,当时我还只是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印象中只记得大慈山、云盘湾等地名。”谢芳蓉模糊的记忆并没有让王渝气馁,依靠着仅有的一点线索耐心寻找。

经过史料查证和打听,王渝了解到谢芳蓉的父亲谢盛堂是开州大慈山人,中国近代法学家,同盟会会员,于1940年因病在成都逝世,后将遗体送回老家开州安葬。

往返多次终有结果

多年来,王渝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一有空就爱带上干粮下乡寻找古建筑、古遗址,听村里老人讲故事。而此时,他多年的积累似乎也派上了用场,他多次到大慈山上打听和收集关于谢盛堂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去大慈山上打听云盘湾和姓谢的,一无所获。但我翻看了《开县志》,谢盛堂确有其人,所以我再次去大慈山上寻找谢氏家族。”王渝介绍,谢氏在大慈山上是一个大家族,他打听了许多姓谢的,都没听说过谢盛堂这个人。

第三次上大慈山临近中午,王渝在水井湾(小地名)一家商店前准备就餐,顺便向当地人打听谢盛堂。突然,来了一个姓任的退休老教师,他指出谢盛堂大儿的屋就在前面几十米的位置。按照任老师的指引,王渝找到了当地居民詹万泉,詹万泉的父亲以前就是谢家的雇工。

“谢盛堂老家在大慈山龙王堂,这屋以前是他大儿子的。”詹万泉介绍,在云盘湾谢盛堂还有房产和土地,谢盛堂三儿子的后人一直生活在那里,不过这云盘湾并没有在大慈山上,而是位于开州新城安康社区的一个小地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渝如获至宝,苦苦寻找的结果就要水落石出了。

一份“特殊的礼物”飞向北京

王渝得知谢盛堂还有后人在开州新城,很快与之取得了联系。谢盛堂的墓也在安康社区,由于历史变迁,墓已埋入了新城下面,经谢盛堂孙子的指认,最终锁定了原墓的位置,该处周边环境优美,正处于某小区花园中心路口。

“谢婆婆,您父亲的墓找到啦,我还找到了您的好多好多亲人呢!”2018年春节前夕,王渝赶紧向谢芳蓉报喜。与此同时,酷爱历史的王渝还查阅了《中国法学家辞典》《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等历史资料,还托人去四川省档案馆找到了谢盛堂的更多历史佐证。

“我母亲姓皮,叫皮祖慧,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开县人,但我们离开开县之后,就一直生活在成都,除了成都的亲人,不知道在老家还有这么多的亲人和后代。”王渝送去的消息令谢芳蓉高兴了很多天。

资料收集完成之后,王渝将谢家后人的照片、皮祖慧亲戚后人的照片、谢家家谱复印件、档案馆资料复印件一同包好,将这份“特殊的礼物”快递到远在北京的谢芳蓉手中。

与此同时,谢家的后人被王渝的这份精神所感动,视他为家里的一份子。“我也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王渝说。

新闻链接

解开谢盛堂之谜

王渝经过大半年走访和查证,发现谢盛堂是开州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名人,四川省档案馆00008号文档及《中国法学家辞典》对其有详细介绍。

谢盛堂(1879-1940年),字升庵,原四川开县大德乡人。当代刑法学家,民法学家,诉讼法学家,同盟会会员。清光绪丙午科(1906年)优贡,1907年清廷废科举,兴学校,他以优异成绩入京师法律学堂学习,同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的斗争。毕业后任湖北东湖县初级审判厅监督推事、宜昌商埠地方检察厅检察官、湖北高等审判厅推事等职。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开县县议会议长,四川省议会议员。后赴成都,历任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公立四川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主任,国立成都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兼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法律系主任兼刑法、刑事诉讼法教授,从其受业的学生逾千人,为我国早期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其间还兼任四川省长公署主任秘书,四川高等审判厅庭长,成都地方审判厅厅长,四川高等检察厅检察长(1925年10月24日),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四川省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1935年任川滇黔三省司法人员考试典试委员长,四川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长。1936年正式任四川省高等法院院长(1936年10月21日到1940年1月19日)。同年全国性法律学术团体“中华法学会”成立,被推举任理事,对继承和发展我国法律科学,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深得法学界赞赏。1940年因积劳成疾,在成都病逝。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颇丰。在30年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亲自编著《刑法概论》、《刑事诉讼法概论》、《民法概论》、《民事诉讼法概论》以资讲授。他于教学之余,还从事日文法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工作,为促进中日法律科学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