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重庆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

转载 2018/03/12 13:43:4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点击开州 86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已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长江三峡巫峡北岸的文峰红叶景区。通讯员 王忠虎 摄

近年来,巫山县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走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道路,将巫山脆李这一传统产业做大盘强,提档升级。目前,该县脆李种植规模已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亿元。通讯员 王忠虎 摄

2月5日,涪陵区马武镇民协村,村民正在将青菜头上架进行“风脱水”。春节长假后,当地菜农抢抓时节收获青菜头,准备制作传统手工榨菜。通讯员李辉 摄

核心提示

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代表们发言时,总书记不时与大家交流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发言说,巫山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

总书记微笑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三峡红叶,景色很美!

李春奎介绍巫山在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动群众种“巫山脆李”。

总书记饶有兴趣地问道: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

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自报家门,总书记插话说,自己十几年前去过涪陵,记得涪陵榨菜。

……

巫山红叶、脆李、榨菜、龙眼、荔枝,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在重庆发展如何?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今天,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这组报道。

关键词:巫山红叶、巫山脆李

现场回放>>>

回忆起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情形,李春奎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他说,自己刚介绍来自重庆巫山县,总书记就饶有兴味地询问神女峰和长江三峡中巫峡段的位置。

李春奎回答道,神女峰位于巫山境内,巫峡也主要在巫山境内,并以绵延数十公里的巫山红叶驰名中外。

李春奎随即补充道,巫山已连续举办了11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正努力打造“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旅游品牌。

总书记微笑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三峡红叶,景色很美!

随后,总书记再次问道,现在三峡库区是否还能看到猴群?

李春奎颇为骄傲地回答,随着库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巫山小三峡里的猴群越来越多,还出现了珍稀动物金丝猴的踪迹。

在发言中,李春奎详细汇报了巫山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守好“两岸青山”、永葆“一江碧水”,把生态优势转为发展优势的情况。

其中,李春奎介绍巫山在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动群众种好巫山脆李这一“摇钱树”,很多农户靠种果树致了富。

总书记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询问道: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

李春奎解释,巫山脆李就是李子的一种,颜色偏青色,因为口感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总书记听后笑道,他在福建工作时候,当地古田县出产一种水果叫油柰,也属于李子品种,皮薄肉厚,酸甜清脆,很好吃,想来和巫山脆李差不多。”李春奎回忆说。

新闻故事1>>>

巫山神女峰下的农家乐老板易光琼:

旅游发展让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巫山红叶闻名遐迩。每年11月,漫山的红叶将长江巫山段的高山峡谷染成一片火红。

这些年来,巫山的山川美景和每年一届的三峡红叶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巫山县抱龙镇青石村,有一家“神女苑”农家乐,这里离巫山神女峰不远,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来落脚。这家农家乐的主人,是38岁的易光琼和她的丈夫宋清贵。

他们都是三峡移民。到了青石村后,夫妻俩最初是靠打渔为生,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

那时,每年有不少驴友、摄影爱好者到神女峰旅游,但附近却没有农家乐可以歇脚。

易光琼看到了其中的商机。2003年,她和老公一合计,把家里布置了一下,安排出几间房,开起了“家庭旅馆”。

易光琼的“家庭旅馆”虽然很小,但每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比起打渔还是大大增加了。

易光琼说,没想到来巫山旅游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她清楚地记得,2007年11月,首届三峡红叶节暨第八届神女旅游文化节开幕,游客挤爆了景区,她家的农家乐也是门庭若市。

接下来的几年里,夫妻俩将农家乐进行了扩建。昔日几个房间的平房,已变为如今三楼一底的楼房,有20多个房间。

去年,易光琼的农家乐收入近20万元,“旅游带动了我们致富,山窝窝也变成了金窝窝。”

新闻延伸>>>

巫山加快建成渝东综合交通枢纽

“今年年底,巫山机场将建成通航。届时,游客可以坐着飞机来巫山赏红叶了。”昨日,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巫山正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家及我市的相关交通建设项目,打造集航运、高速公路、高铁、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成渝东综合交通枢纽。

李春奎介绍,今年下半年巫山机场建成后,巫山将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昆明、重庆、贵阳、武汉等城市实现通航,可为巫山及库区腹地的旅客出行提供便捷,让更多的人飞进来看巫山的绿水青山、领略三峡的壮美雄奇。

李春奎说,目前巫山机场到县城的快速干道已经开通,未来还会实现“城景通”和“景景通”。

除此之外,郑万高铁2021年通车后,巫山到北京只需4个半小时,到上海5个小时,到重庆主城2个小时,届时巫山旅游或将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另外,今年巫山还要争取开建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巫山到巫溪的“两巫”高速公路,打通北上到西安的通道;另一条巫山到奉节的高速公路,打通南向通道,今后到湖南张家界将更便捷。

新闻故事2>>>

20万亩巫山脆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每年春天,长江巫山段的两岸和巫山各地山间,一大片一大片的李花盛开,洁白如雪,美不胜收。这些开花的李树,名叫巫山脆李。

在巫山的26个乡镇街道,曾经的一座座荒山,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座“花果山”。20万亩巫山脆李,正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柑园村位于巫山县曲尺乡的大山深处,人口1200多人。

50岁的陈文明是柑园村的村主任。他介绍,以前,村民主要种小麦、水稻,大多是自给自足。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村民们大多生活贫困。上世纪90年代,全村一大半青壮年都到沿海地区打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好多地都撂荒了,还有不少是荒山,可惜啊!如果家乡发展好了,哪个还想背井离乡外出打工!”1995年,陈文明当选柑园村村主任,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就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陈文明说,1996年,一直在外面养蜂的老孙回到村里开始种桃树。树苗是从外面买来的,被称作“三月桃”。他在一亩多地上种了50多株桃树,采摘的桃子居然卖了3000多元钱。

“村民种麦子,一亩地最多几百块,发展果树种植不错。”这给了陈文明灵感。他把目光瞄准了在当地拥有悠久种植历史的巫山脆李。1999年,他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李树,并不断改良品质。巫山脆李口感好,很多外地商贩慕名来收购。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曲尺乡宝子滩李子专业合社成立了,陈文明担任专业合作社社长。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后,也不愿意出去了,在家专心种植巫山脆李。现在,专业合作社已吸引了700多户村民加入。

专业合作社通过网上销售,把巫山脆李卖到全国各地。“品相好一些的,每斤最高可以卖到20多元,普通的也要三四元一斤。”陈文明说,他家的10多亩李子,一年可以收入15万多元。

发展李树,还带动了旅游发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去果园里体验李子采摘。

最近,陈文明还代表合作社与附近的官渡镇签订了合同,将种植李树1000多亩,“这些李树挂果后,可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新闻延伸>>>

巫山将打造乡村休闲体验区和脆李发展观光区

“巫山脆李在唐宋时期已开始种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巫山发展脆李有地理、气候、土壤等优势,还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昨日,在接受重报集团记者采访时,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谈起巫山脆李,如数家珍。

据了解,2007年开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巫山脆李开展品种提纯选优,以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通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如今的巫山脆李,因汁多味香,质地脆嫩,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巫山正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全县约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因种植脆李而脱贫摘帽,脆李发展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而且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村增绿。

巫山将长江江岸和中低山区规划脆李种植区,重点打造“一带三片”,到2017年底,种植脆李20万亩,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脆李2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据介绍,依托脆李,巫山举办了春季“李花节”和夏季“采摘节”,打造乡村休闲体验区和脆李发展观光区。现在,“两节”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50家、从业人员250余人,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关键词:龙眼、荔枝、榨菜

现场回放>>>

“我是来自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刘家奇。”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发言时自报家门。

“睦和村,是和睦的意思吧,这个名字好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刘家奇的交流中时,说他“记得涪陵榨菜”。

“对,我们涪陵榨菜,驰名中外!”

当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介绍睦和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龙眼、荔枝等名优特水果种植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刘家奇提了一个专业问题:睦和村的龙眼、荔枝,什么时候成熟?

刘家奇回答,荔枝的采摘是从7月中旬开始,龙眼的采摘是从9月上旬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说,福建的荔枝到了8月份还有。

刘家奇自豪地说:“我们村最晚熟的荔枝,也是8月下旬上市。等我们荔枝上市的时候,市场上就基本没有荔枝了。”

总书记笑着说:“看来你们这里的气候条件还是不错的。”

新闻故事1>>>

“果树刚开花就有人预约采摘了”

涪陵区睦和村种果树,人均收入增长近10倍

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渔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龙眼、荔枝等果树种植,睦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睦和村的2600亩果树已经成了全村人的“致富树”。涪陵区也正在谋划,要让果树长出更多的“摇钱果”。

睦和村紧邻长江。每到4月,沿江种植的龙眼树和荔枝树繁花盛开,把江岸装扮得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20年前,睦和村为了种下这些果树,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抉择。

“我们刚提出要种果树,不少村民都不相信,也不支持。”刘家奇说,睦和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形,一直以来,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为主。

让种了一辈子粮食的农民放弃种植粮食,刘家奇早就料到会遭遇反对。然而,他更清楚地看到,睦和村已经到了必须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的时候。“当时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600元,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民们才能走上致富路。”

睦和村邀请了涪陵区科协、果品办、农委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把脉,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条件,提出先打造100亩龙眼种植示范园的思路。

刘家奇还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龙眼要比种植玉米,每亩增加收入3倍多。

专家的建议和村支两委的积极推动,让部分村民有了试一试的念头。1998年,睦和村有100多户村民在自家田里种上了龙眼。

“最开始还是不敢种多了。我只拿了一半的地来种龙眼。”黄明是村里最早种龙眼的村民之一。他说,从种下果树的那天起,他和村民们都盼着果树上能长出“摇钱果”。

后来,睦和村的龙眼树越种越多。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荔枝、枇杷等果树。

2003年,黄明和不少村民尝到了种植龙眼的“甜头”。这一年,睦和村种下的第一批龙眼树丰收。黄明种的1亩龙眼树,给他带来了2000多元的收入。

“比种玉米的收入翻了一倍多。”黄明说,看到了效益,他和很多村民都扩大了果树种植的面积。随着睦和村的水果越来越多,来睦和村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

“每年都有很多人开车来我们村里摘龙眼、荔枝,果子还没下树就卖光了,根本不愁销路。”黄明说,果子采摘和乡村旅游让村民的钱包都鼓了起来。

黄明的微信好友里,有一半多的好友都是来他果园摘果后加上的。“果树刚开花,就有人来预约采摘了。”黄明说,有的游客担心来晚了摘不到龙眼、荔枝,还会提前付定金“包树”,把黄明在微信朋友圈里推荐的果树,花钱“包”下来。

看着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黄明也和不少村民一样,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今年,果树和农家乐给黄明带来了超过5万元的收入。

目前,睦和村已形成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的水果产业,果园面积达到2600亩。

其中,脐橙1700亩,龙眼470亩,枇杷220亩,荔枝210亩。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6万余人次,收入120余万元。2017年底,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700元,比20年前种果树时增长了近10倍。

新闻延伸>>>

提升品质挖掘文化

涪陵区要打造精品水果品牌

据介绍,今年睦和村不仅将继续扩大水果种植面积,还将在提升水果品质上下功夫。通过嫁接技术,让龙眼、荔枝等水果的品种更丰富,品质更优良。

“睦和村是涪陵区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说,涪陵区有35万亩的水果产业,其中有脐橙20万亩、龙眼3万亩、荔枝1万亩。目前,涪陵区正在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谋划全区水果产业的提档升级。

周少政说,涪陵区长江沿岸的乡镇种植龙眼、荔枝等水果,有着先天的自然优势。“这些地方海拔较低,土壤肥沃,适合种植龙眼和荔枝。”周少政说,涪陵区要在扩大水果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果品质,打造精品水果品牌,通过水果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新闻故事2>>>

涪陵榨菜是食品,更是乡愁

将加强涪陵榨菜生产智能化建设

自打陈仁太记事时起,他的生活就与榨菜有关。小时候,他跟着父母在地里砍青菜头(榨菜原料)、串青菜头,涪陵珍溪镇江边都挂着正在晾晒青菜头。

如今37岁的陈仁太做青菜头粗加工已经10年,他的加工厂可以年加工约2000吨青菜头。近百万的年收入,早已让他买车买房。

“小时候,青菜头对我来说是欢乐,长大后,青菜头对我来说是财富。”陈仁太说,他从20多岁开始做粗加工,现在看来,比外出打工要强太多。

涪陵榨菜一直在改变陈仁太的生活:小时候过春节,父亲卖了青菜头给他换衣服;交不起学费,他在地里砍10天青菜头就解决了。现在每到春节前后,陈仁太总是很忙,要忙着收农户种植的青菜头。

他说,近年来,在为他提供青菜头的农户中,有上百户脱了贫,普通农户的年收入都在5、6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说,涪陵榨菜不仅驰名中外,而且让不少农民致富,是我们重庆山里的“宝贝”。

去年,依托榨菜这一产业,涪陵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周少政表示,接下来要让涪陵榨菜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关键就是要加强生产智能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为涪陵人留住乡愁。

涪陵榨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52年。周少政介绍,涪陵榨菜早已驰名中外,如今已经远销50多个国家。它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

近百年来,涪陵榨菜经历了草创、萎缩、稳定、变革等阶段后,如今已经步入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

去年依托榨菜这一产业已让全区农民人均增收了2200元,全区年产量达到160万吨。青菜头9月播种,次年2月收割,填补了冬季蔬菜的空白,但最大的难点是,收割期只有约20天,不收割就要开花。

“除了播种和收割,目前涪陵榨菜生产已经实现自动化。”周少政表示,如今面临的难点是,如何实现机耕机种。因为青菜头形状不规则、重量不轻,收割往往靠人工。接下来要加强涪陵榨菜生产智能化建设,目前区里正启动青菜头机耕机种的研究。周少政说,攻克了这一难题,农民才有望扩大规模,把有限的劳动力用于管理。

新闻延伸>>>

中国唯一榨菜博物馆今年开建

挂在江边风干的青菜头曾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周少政看来,这对涪陵人民来说,就是乡愁。他认为,加强品牌建设,既是为了壮大产业,更是要为涪陵人留住乡愁。

坐落于涪陵江北岸线的1898榨菜文化小镇即将在今年上半年开工。涪陵辣妹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建设重庆市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为目标,使涪陵榨菜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并通过展示榨菜文化的魅力。

该小镇占地约380亩,其中包括建设中国唯一的榨菜博物馆、榨菜文化广场、非遗保护基地,以及旅游配套等相关业态。

小镇将为游客提供一个真实、唯一、不可替代,可看、可学、可品、可体验的榨菜历史文化聚集和传播基地,形成活态化的榨菜文化博物馆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而涪陵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关于榨菜的乡愁,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体验涪陵榨菜的变革。

周少政表示,该项目将促进涪陵榨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未来,这里将成为涪陵榨菜的文化地标。

重报集团记者刘波、陈翔、蒋艳、李晟、罗薛梅采写

2018全国两会重报集团全媒体中央厨房出品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