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内生动力激活发展合力 干群齐心合力让"满月"高升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内生动力激活发展合力 干群齐心合力让"满月"高升

转载 2017/11/23 09:06: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李成明 263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双坪村“悬崖天路”成村民脱贫致富路(资料图片)

药材公司进村与贫困户签定购销合同 通讯员 郑井学 摄

甘泉村村民忙着晾晒中药材杜仲皮(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开州大地上,11月18日—19日,开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北部山区满月乡,走村入户实地采访,见证该乡扶贫新变化。 

记者 李成明

满月乡,因传说中的东汉帝刘秀在此安营扎寨、娶妻生子而得其名。与所有贫困山乡一样,满月乡除了大自然馈赠给的一个动人传说外,却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劣势,基础薄弱,条件差,发展能力弱。守着重重大山,村民们祖祖辈辈陷于贫穷的泥沼,挣不脱,逃不过。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满月乡瞄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产业成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各类要素优化重组激活发展合力。如今,山乡不再让人“愁断肠”,满目“客舍青青柳色新”。

村有产业初长成

    当下,走进北部山区的满月乡,这里俨然一个建筑工地,马扎营景区旅游公路项目、甘泉村河堤整治工程、天子村卫生室项目等工地现场,随处可见忙碌的工人,来来往往的挖掘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之地。年轻时,听说父母要将自己嫁到满月乡马营村,住在大进场镇的孔芳哭了几天几夜,死活不愿意。在她的印象中,满月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太穷了,出门要翻山,没水没有路。”孔芳说。

曾几何时,代际贫困在这里传递,除了少数飞出去的“金凤凰”,大部分年轻人以打工为生。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辗转各地下苦力,年纪稍大,又回到村里接过父辈的锄头务农。

怎样才能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这是乡党委、政府一直思索的事。满月乡党委书记李聪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靠山吃山,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致富。”

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是关键,满月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兴建一系列通村路、通组路和人行便道、景区便道,全面对接外部基础设施改善的利好环境,激活内部蕴藏的产业资源。

“在扶贫工作团协调下,全乡积极加强景区支道、产业支道、游览步道及其配套硬件建设。目前已形成‘一线三环多点’的‘内通’乡级道路体系,对全乡五村一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将原本彼此割裂的产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李聪说。 

交通畅通了,景区建起来了,村民乐了。

当下时值初冬,满月乡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位于马扎营养生旅游区内“你好拽”火锅店里仍有几桌客人。“现在客人少了,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八九月份,店里日营业额上万元。”老板张伟介绍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满月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主持政府工作)李启玮说,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过程中,满月乡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整合原有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了以马扎营养生旅游区为核心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如今,在满月马扎营景区,马场、卡丁车场、农家乐等游乐项目和接待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全乡成功申报乡村酒店评星定级66家,2016年,马营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多万元。贫困村民靠吃“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产业发展起来,村民富了。

发展乡村旅游是满月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在满月乡甘泉、天子、满月等村,养殖、种植等产业初具规模,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法宝”。

产业发展让种了一辈子地的贫困户向以灯有了新体验。向以灯今年46岁,家住满月乡甘泉村9组,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两年前他从亲戚和朋友处借来10万元搞养殖,通过勤劳双手,不仅还清借款,还有一笔数字可观的存款。“现在我养了200头猪,每年可以出栏80头,年收入将达10万元。靠种地哪有这么高的收入,以前真的不敢想。”向以灯说。 

乡有人才显其能

    甘泉村有1200多人口,其中劳动力约600人,大多数人都在外务工,留下来的老的老、小的小。有的贫困户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素质不强,只能干技术含量低的活;有的贫困户负担重,顾虑大,不敢放开胆子干产业。

然而,作为地方发展最基层的要素,“人”的重组不仅仅需要激情和信念,更需要责任和制度。

11月18日下午3点,位于开城公路通渝隧道出口旁的一座农家小院里,建卡贫困户叶泽富和老婆张清兰正在盘算今年的收入。

“我养了三头猪和30只土鸡,地里还有厚朴和魔芋。这些产业,都是陈部长帮我张罗的!”叶泽富不停地念叨着,眼里满是感激之情。

叶泽富口中所说的“陈部长”,就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潇。

为了帮扶叶泽富发展产业,陈潇多次跑到叶家,帮他家协调产业扶贫资金,宣传扶贫政策,张罗种养殖技术。“等生猪出栏,一头可以卖3000元,加上卖土鸡、厚朴和魔芋的收入,今年脱贫摘帽没问题。等年底家里存了钱,‘家业’还可以慢慢扩大。”叶泽富笑道。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准”是脱贫攻坚战成败的关键。而“精准”的基础和主体,就是“人”。作为满月乡扶贫工作团团长,陈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理解尤为深刻。

在贯彻、落实层面,我区如何夯实“人”这个基础?对此,区委、区政府打造了三级扶贫责任体系:在乡镇一级,成立了38个扶贫工作团,由区领导牵头,带领若干区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对口帮扶,做到“乡镇都有工作团”;在村一级,427个村全部进驻扶贫驻村工作队,不脱贫不脱钩,做到“村村有工作队”;在建卡贫困户一级,全覆盖落实帮扶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以“精准”为核心,以责任到人为着力点,以督察暗访、考核评估、追责问责为实现方式的配套机制。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全区上万名机关干部、党员大户、本土人才深入贫寒人家,帮助贫困户谋点子、传技术,成为和贫困群众休戚与共的知心人。

“人才是贫困村发展的最大动力。好的产业需要好的人才带动,仅靠帮扶干部一己之力就发展不起来。”满月乡扶贫工作团驻乡工作队队长、区委人才办副主任吕亮说,随着村里的条件改善,外出打工的村民中,渐渐有人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甘泉村3组村民刘云飞15岁就外出务工,经过20年打拼,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老板。前些年回家,发现乡村已大变样,他便流转几十亩土地,搞起了养殖场,吸纳周边20多户贫困户入股和就近务工。

“像刘云飞这样有资金、有技术、会经营的人正是贫困村目前最需要的。产业扶贫不是发救济,而是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富足的生活。”吕亮说。

如今,在满月乡,像双坪村的李隆文、凌发权,满月村的陈兴军等一大批成功人士带着资金和技术纷纷回到家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展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和药材收购门市,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内生动力见长效

    扶贫必先扶志,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满月人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摈弃“等、靠、要”思想,战胜贫困的斗志更加昂扬!

11月19日晚6点,满月乡甘泉村辗子坪。“甘泉避暑山庄”里,43岁的贫困户张琼正在忙活。由于山庄里住进了60多个工程队的施工人员,原本是淡季的避暑山庄又变得忙碌热闹起来。

作为山庄最得力的服务员,张琼既要照看小卖店,又要在厨房里掌勺炒菜。

对张琼这个员工,山庄老板刘春富竖起大拇指:“这个女人很自强,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为了让两个孩子过得好点,再苦再累她都从不抱怨,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

张琼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前些年丈夫在煤厂遇事故去世后,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和卧病在床的母亲需要她照顾。丈夫离去,张琼也想过就近务工或创业,却苦于没技术、没钱,迟迟不能如愿。后来,村里了解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后,介绍她到山庄当服务员,每月工资1500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何激发群众这个主体脱贫的斗志,就成为区委、区政府思考、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晓海说。

对张琼这样“有心无力”的贫困户,我区开辟了三条“扶志”路径。

第一条是“助力”。

整合村干部、党员大户、扶贫积极分子等资源,和贫困户建立聘用、供需等产业联系,降低贫困户产业进入门槛。

“村党支部书记李德祥介绍我到山庄上班,我利用下班时间种了3亩蔬菜,我又将种的菜卖给山庄,一年工资和菜卖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再加上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我今年就可以脱贫了。”张琼说。

第二条是“练技”。

整合市、区、乡镇各级技术培训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倾斜,提升其自主脱贫能力。

“通过村干部宣传引导,我参加了区里举办的‘雨露计划’,学到了烹饪实用技术。”张琼说。

第三条是“提气”。

通过村民大会、各级干部动员、有威望的乡贤进行动员等方式,全方位、高密度、高强度地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和信心建设,营造起“奋斗光荣、偷懒可耻”的舆论生态环境,激励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的志气。

“现在政策好,还有党员干部帮忙,扶贫干部经常来我家,帮我规划脱贫产业,为我算收入账。”张琼说,“我自己有手有脚,自己要是不争气,不仅别人看不惯,自己也不好意思。”

在满月乡甘泉村,“争气”的贫困户还很多。家住开城公路通渝隧道出口的贫困户邓开万,从小因腿部受伤落下残疾,行走不便,更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在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和妻子在通渝隧道出口处开起了小卖店和加水站,夫妻俩日夜轮流守店加水,靠勤劳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今他不但住上了新房,而且还开起了10多万元的小车。“我的小卖店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加水每天能有50元进账。现在一年能有四五万元收入。我准备再存一些钱,扩大小卖店的规模。”谈起美好的未来,邓开万笑了。

“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沟水,山村的故事比画美……男人牵着太阳丰收回,女人挽手月亮情在飞……男人一杯烧酒壮怀享百岁,女人一根银线巧绣鸳鸯醉……”在满月乡采访结束时,满月乡马营村村歌《山山水水梦一回》又在村头响起,激昂的歌声随风飘升,随着飘飞的歌声,满月人将迎来一轮圆圆的“满月”。 

采访感言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勇气——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一种精神——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一种理念——人穷志不穷的理念。通过在满月乡实地蹲点采访发现:近年来,满月乡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村民的凝聚力增强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村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满月乡脱贫攻坚工作有何高招?记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筑牢了脱贫致富的根基,有效提升了村支部引领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凝聚力,“党建+脱贫攻坚”让贫困村发展更有底气。二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穷在产业,脱贫的希望也在产业。满月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靠山吃山发展产业,各贫困村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特色,特色产业成了贫困户增收的“法宝”。三是扶贫先扶志,激活了内生动力。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下足“绣花”功夫,对贫困户“授人以渔”,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技能培训、大户带动等措施,激励全乡人民坚定脱贫信心,卯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许多贫困户自告奋勇地率先提出脱贫申请,主动退出贫困户,提前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再给国家添负担,主动把扶贫政策让给最需要帮扶的人。

    满月乡脱贫攻坚实践证明,只要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能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之路。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